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6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446篇
林业   35篇
农学   196篇
基础科学   502篇
  1267篇
综合类   848篇
农作物   143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8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为了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程度,针对其生产过程中的整地筑埂作业工序,设计了一种稻田生产用整地筑埂两用机的传动系统,该传动系统主要由变速箱、传动轴、链传动系统、两个旋耕集土器半轴、离合器、轴承等关键部件组成;采用轮式拖拉机为动力,实现了一次进地,可同时完成整地和筑埂两种作业。田间试验表明,该传动系统设计合理、性能稳定、技术先进,为水稻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2.
马铃薯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广泛种植是保证马铃薯产量的重要前提。本文充分考虑新疆马铃薯大面积种植特点,针对马铃薯宽垄机械化种植模式设计研制了一种马铃薯种植机。该机由开沟装置、播种装置、施肥装置、铺膜铺管装置及覆土镇压装置等组成,能够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铺膜铺管及覆土镇压等工作,具有结构简单、工作性能稳定等特点。田间试验表明:单台设备生产率≥0.7hm2/h,工作深度≥1 5 cm,株距为18cm,重种率≤8%,漏播率≤5%。  相似文献   
43.
根据康平县在实施深松整地作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介绍深松机具的选择原则、作业质量标准、作业时间确定方法,以及作业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为提高全县深松整地作业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王芮华 《北京农业》2011,(9):251-252
土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方法,可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雨水利用率,培肥地利,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耕作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各种农作物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45.
黄淮海旱作区土壤压实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旱作区农田不同层次土壤压实度特征,基于2017年采集的255个土壤样品,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地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淮海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不同层次的土壤压实度的空间变异特性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最佳土壤压实度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旱作区耕作层和压实层厚度均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耕作层最大厚度可达22.50 cm,最低仅有10.21 cm;压实层厚度最大可达17.50 cm,最小值也达到7.50 cm。从不同层次来看,耕作层和压实层的压实度具有空间分布一致性,耕作层压实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安徽北部及河北北部地区,最大值可达87.68%以上,低值区则主要集中在山东西北部以及河北南部地区。和压实层压实度相比,耕作层压实度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且在70%~80%时获得较高产量。分析表明,土壤压实度受到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土壤自然属性等环境因子和机械耕作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黄淮海农田土壤压实情况的改善及管理措施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6.
连续两年在慈利县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和不同油菜秸秆覆盖量(全量、半量、0)对三北2号玉米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评价和筛选适合当地的耕作模式。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翻耕各处理玉米平均产量增加了2.36%~9.11%,且在高温干旱年份(2013年)比雨水较多年份(2014年)增幅大。玉米单产均是秸秆全量覆盖处理半量覆盖处理不覆盖处理。翻耕+秸秆全量覆盖在连续两年的试验中产量均为最高,可在慈利县推广。  相似文献   
47.
我国南方水田耕整机械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多功能、多机型的格局.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水田耕整机械正朝高标准、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但实现这一目标的任务还很艰巨,政府须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科研成果及时转化、推进农机研发"产学研"结合.  相似文献   
48.
2BMJ-7型高速气吸式原茬精密播种机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保护性耕作中垄作免耕播种机技术不完善的问题,研制了2BMJ-7型高速气吸式原茬精密播种机。介绍了该机的整机结构、主要特点及主要技术参数,并对该机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该机采用了电液自控仿形、种肥电子监测和分层精量施肥等先进技术,能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和覆土镇压等项作业,较好地满足了东北地区原茬精密播种技术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49.
轮胎压实对机具牵引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机具田间牵引阻力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固定道与非固定道处理下机具田间作业的滚动阻力、开沟器牵引阻力和总牵引阻力.与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时深松、小麦和玉米播种作业相比,固定道保护性耕作下机组总牵引阻力分别降低14.6%、13.3%和13.3%;滚动阻力分别降低26.9%、21.9%和19.7%,平均降低22.9%;机具牵引阻力分别降低7.5%、7.2%和12.4%,平均降低8.8%.固定道处理的开沟器牵引阻力平均比非固定道处理降低22.0%.与非固定道相比,固定道总牵引油耗在3种作业时分别降低17.6%、12.4%和9.1%.试验结果表明,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显著降低机具田间牵引阻力,减少了机具田间作业油耗.  相似文献   
50.
Yield levels in smallholder farming systems in semi-arid sub-Saharan Africa are generally low. Water shortage in the root zone during critical crop development stages is a fundamental constraining factor. While there is ample evidence to show that conservation tillage can promote soil health, it has recently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main benefit in semi-arid farming systems may in fact be an in situ water harvesting effec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result from an on-farm conservation tillage experiment (combining ripping with mulch and manure application) that was carried out in North Eastern Tanzania from 2005 to 2008. Special attention was given to the effects of the tested treatment on the capacity of the soil to retain moisture. The tested conservation treatment only had a clear yield increasing effect during one of the six experimental seasons (maize grain yields increased by 41%, and biomass by 65%), and this was a season that received exceptional amounts of rainfall (549 mm). While the other seasons provided mixed results, there seemed to be an increasing yield gap between the conservation tillag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towards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and cumulatively the yield increased with 17%. Regarding soil system changes, small bu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properties, but not on physical properties, were observed. This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suggested water harvesting effect and its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to stabilized yield levels under semi-arid conditions. We conclude that, at least in a shorter time perspective, the tested type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seems to boost productivity during already good seasons, rather than stabilize harvests during poor rainfall seasons. Highlighting the challenges involved in upgrading these farming systems, we discuss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towards improved water availability in the crop root zone in a longer term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